正確的樣品處理對于確保 ELISA 檢測的可靠結(jié)果至關重要。本文總結(jié)了針對各種樣品類型的推薦步驟,并提供了避免溶血、假陰性和其他干擾因素的特別提示。以下是針對不同樣品類型的推薦步驟摘要。
采集樣品時的主要考慮因素
-
血清: 采集全血后,在室溫下放置 1 小時或在 2-8°C 下儲存過夜。將樣品在 2-8°C 下以 1000× g 離心 20 分鐘,然后收集上清液進行檢測。
-
血漿:考慮到抗凝機制和下游應用,選擇必要的抗凝劑。例如:
-
EDTA(乙二胺四乙酸):通過結(jié)合鈣離子防止凝血,適用于免疫學測定和細胞計數(shù)。
-
肝素:通過抑制凝血酶和凝血因子來防止凝血,是生化測定和蛋白質(zhì)分析的理想選擇。
-
檸檬酸鈉:適合用于凝血實驗,因為它能結(jié)合鈣離子。
以下是使用 EDTA 的示例:使用真空采集針和無菌管采集新鮮血液,使用 EDTA-Na? 作為推薦的抗凝劑。在 2-8°C 下以 1000× g 離心樣品 30 分鐘內(nèi)離心 15 分鐘,并收集上清液進行檢測。
-
細胞培養(yǎng)上清液:將收集的上清液在 2-8°C 下以 1000× g 離心 20 分鐘,以去除顆粒和細胞碎片。收集上清液進行測試。
-
組織勻漿:用預冷的 PBS(0.01M,pH=7.4)沖洗組織以去除殘留的血液,稱量組織,然后將其切碎。
將切碎的組織加入具有適當體積 PBS 的玻璃勻漿器中(通常使用 1:9 w/v 比率)。
在冰上勻漿組織,并通過凍融或超聲處理進一步破壞細胞。
將勻漿在 2-8°C 下以 5000× g 離心 5-10 分鐘,然后收集上清液進行檢測。
-
細胞裂解物:用冷 PBS 洗滌貼壁細胞,然后用胰蛋白酶消化它們。以 1000×g 離心 5 分鐘收集細胞,然后用冷 PBS 洗滌 3 次。對于每 10^6 個細胞,添加 150-200 μL PBS(必要時加入蛋白酶抑制劑),通過凍融或超聲處理裂解。將裂解液在 2-8°C 下以 1500×g 離心 10 分鐘。 收集上清液進行測試。
-
條件培養(yǎng)基:在完全生長培養(yǎng)基(含血清)中將細胞生長至所需的匯合度。取出生長培養(yǎng)基,用溫熱的 PBS 洗滌細胞數(shù)次。更換為無血清培養(yǎng)基,并將細胞孵育 1-2 天。收集培養(yǎng)基并在 4°C 下以 1500 rpm 離心 10 分鐘。上清液可用于檢測。
-
唾液:在至少 30 分鐘不進食、不飲水或不刷牙后收集唾液。將樣品在 2-8°C 下以 4000× g 離心 10 分鐘,以去除雜質(zhì)并收集上清液進行檢測。
-
尿:在無菌管中收集中游晨尿,在 2-8°C 下以 1000× g 離心樣品 15-20 分鐘以去除碎片,并收集上清液進行檢測。
-
糞便:將樣品與 PBS(0.01M,pH=7.4)以 9 mL/g 的比例混合,在冰上搖動 15 分鐘,然后在 2-8°C 下以 5000× 離心 5-10 分鐘。 收集上清液進行測試。
-
骨髓:使用抗凝劑,并在采集后 30 分鐘內(nèi)在 2-8°C 下以 1000× g 離心 15 分鐘。收集上清液進行測試。
-
貧血小板血漿:使用 EDTA、肝素或檸檬酸鹽作為抗凝劑收集血漿。收集后 30 分鐘內(nèi)以 1000× g 離心 15 分鐘。在 2-8°C 下,對 10,000 × g 血漿進行額外離心 10 分鐘,以去除血小板。上清液可用于檢測。
-
母乳:將樣品在 2-8°C 下以 1000× g 離心 15 分鐘。 收集水性組分并重復此離心步驟共 3 次。然后可以使用上清液進行檢測。
遵循這些指南可以保持樣品完整性,確保準確的 ELISA 檢測結(jié)果。始終將樣品儲存在 -20°C 或更低溫度下,以避免降解并*大限度地減少凍融循環(huán)。對于人類代謝物樣品,應特別注意其新鮮度。
樣本收集筆記
-
采集血樣時應盡可能避免溶血。
-
采集抗凝全血后,輕輕倒置試管以確保完全抗凝,防止部分血液未與抗凝劑接觸而導致凝血。
-
在收集組織和細胞提取物樣品時,不建議使用市售裂解緩沖液。裂解緩沖液中的表面活性劑可能會影響分析物的天然構(gòu)象,可能導致測量結(jié)果顯著減少或假陰性。此外,由于引入了一種新的溶劑,潛在的基質(zhì)干擾是不確定的,這可能會增加背景水平并影響測量準確度。
-
避免使用高脂血癥樣本。高脂肪樣品含有脂質(zhì),不是均質(zhì)溶液。如果直接應用,它們可能會干擾抗原抗體結(jié)合,從而影響測量準確性。
-
如果要在一周內(nèi)檢測樣品,請將其儲存在 2-8°C 下。 如果不能及時進行檢測,請根據(jù)使用量將樣品分裝,并儲存在 -20°C 或 -80°C 下,以避免重復凍融循環(huán)。
特別提示:導致樣品溶血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
在樣品處理中,溶血是指紅細胞破裂,將血紅蛋白釋放到血清或血漿中。溶血可由各種物理、化學和毒性因素引起。在體外,機械攪拌或低溫冷凍會導致溶血。
溶血發(fā)生后,內(nèi)源性 HRP 酶和血紅蛋白的過氧化物酶樣活性可導致 ELISA 中不受控制的非特異性染色,影響結(jié)果的準確性。如果樣品輕微溶血,建議在與標準品孵育后洗滌板 1-3 次,以盡量減少干擾。如果發(fā)生嚴重溶血,建議收集新樣本。
為避免溶血影響檢測結(jié)果,確保靜脈穿刺壓力不要太高,避免采集過小的血液,輕拿采集的血樣避免劇烈搖晃,不要以過高的速度離心,及時將采集的全血加工成血清/血漿,避免凍融全血。如果采血需要麻醉,請使用不會引起溶血的麻醉劑。